|
深挖餐饮消费升级:不是所有的努力,都能挽回顾客的心台湾康师傅“解散”的新闻上了头条, 瞬间引来曾经泡面党们的唏嘘:才多久没吃方便面,它就要倒了。 虽然后来澄清只是关闭台湾的业务,大陆业务不受影响。 但依旧不能掩盖大陆泡面市场的窘境。 康师傅、统一、今麦郎……当年在大陆叱咤风云的牌子, 他们很努力,却依旧留不住顾客的心。 原因到底是为什么? 是谁搞跨了泡面? 近2年,许多泡面品牌都不好过。 自2014年开始,国内外方便面需求量的快速下滑。 2015年,我国的方便面需求量更是减至近十年来最低点,同比大幅下降-8.94%。 ▲2014年开始,国内泡面消费市场急速下滑 统一企业,方便面业务2015年同比下降了4.9%。 康师傅,2016年前三季度康师傅方便面销量跌回5年前。 五谷道场,也因为连年亏损,近日被中粮集团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出售。 泡面卖不动了,多数人认为是外卖APP抢占了泡面的生意。 近5年多的时间里,健康饮食的观念让方便面等速食都成了“垃圾食品”的代名词。 于是,原先喜欢泡面的顾客转投更加方便健康的外卖。 真的是外卖搞垮了泡面? 一个有趣的现象:在国内方便面品牌销量下滑之时,进口方便面的销量却在上升。 2015年度,韩国农心在方便面在网络口碑指数与品牌知名度排行榜上位列第二,同年,其产品在国内的销售额突破2亿美元。 同时,反观国内泡面市场的不景气,日本、韩国、甚至台湾的泡面市场,依旧红火。 ▲韩国泡面品牌,依旧活得很滋润 由此可见,并不是泡面在内陆没市场了,而是内陆品牌没有进行消费市场升级。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回望康师傅的崛起与衰落,其实正赶上中国消费市场的两次升级。 第一次升级 早在康师傅进入国内市场,中国泡面有自己的代表品牌,譬如“北京方便面”“华丰三鲜伊面”等。 但当时国内泡面普遍味道不好、以料包为主、消费体验差。而此时国内人均收入开始上升,顾客希望得到更好的体验。 ▲北京方便面(当时市场上的产品同质化严重,都是粉包),顾客可选的少 此时,顶新集团旗下的康师傅,以“红烧牛肉面”这个单品进入中国市场。做了4个方面,迅速一炮打响。 1.宣传 在电视等平台打广告加强宣传,推出“好吃看得见”、“加料加量不加价”、“面条筋斗”等口号,迅速打开市场。 2.产品特色 面对市场上全是“粉包”的局面,康师傅打出“粉包+酱包”突出差异化,成为国内最早出现粉包+酱包的品牌。 3.定价策略 早期方便面普遍还在1元以下时,康师傅碗面就卖到3.5元,袋装卖到1.5元。以高端的市场定位,拉开与国内泡面品牌的竞争。 4.产品线 主推“红烧牛肉面”,辅以其他多种产品,扩大受众范围。 康师傅这4种策略,打懵了国内泡面品牌,并迅速占据了消费者心智。 即便是同为台企的统一企业,后来进入中国市场也步履蹒跚,直到统一推出“老坛酸菜牛肉面”才得以挽回市场。 (统一的老坛酸菜牛肉面,是所有其他味道的销售总和。统一凭借“单品为王”的理念,打了漂亮的翻身仗。) 纵观康师傅、统一在中国市场上掘金,正巧赶上国内消费理念的升级。 ▲统一靠一款单品,取得漂亮的翻盘 第二次升级 从当初3.5到现在的6元,康师傅的“红烧牛肉面”十多年只涨价了1.5。由当初的“高端产品”降为“低端产品”。 同时,五谷道场、白象、统一、康师傅等品牌,仿佛都陷入了“低价竞争”囹圄。 为了得到消费者,你便宜,我更便宜。 康师傅的红烧一直在求稳,包括品牌色红色都不敢动,包装也一样,只敢小改。 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”的思维,让内地泡面市场缺乏创新。低价策略反而造成产品无特色,让消费者失去兴趣。 与此同时,消费市场再次升级:人们开始喜欢有特色(能代表自己的性格)、自带传播属性的产品,反而对产品价格不敏感。 可惜,大部分国内泡面品牌没有赶上这次的消费升级。(一个有趣的现实是:统一推出高端泡面产品后,譬如价值40块的“满汉全席”,结果2016年上半年方便面业务的收入小幅增长) 消费者开始关注外国泡面品牌,比如韩国的农心,日本的日清等,康师傅开始失宠。 消费升级,他们如何“上趟”?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,康师傅踏对了第一步,第二步却没踏对。 纵观“泡面之殇”,其实对餐饮企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。 接下来,读sir深挖国外的泡面品牌,看他们是如何进行升级的! ▲日清集团 1.不断进行产品研发 泡面鼻祖——安藤百福创建的日清,至今为止已经研发了14个产品系,上百种味道。 而在韩国,农心R&D中心专务朴秀铉曾说:“在韩国制造的产品中,可以和汽车、智能手机相提并论并且竞争力毫不逊色的就是方便面。” 在韩国,从面饼到调味料、汤味,甚至连容器也在不断革新,所以才有了这样的竞争力。 虽然,康师傅除了“红烧牛肉、香菇炖鸡、鲜虾鱼板、老坛酸菜”四个基本口味全国在卖。 各个地方会有特色产品,比如只有四川地区才有的泡椒牛肉面、适合东北的酸菜炖排骨口味等。 但实际上,这些产品特色依旧不明显,竞争力依旧不足。 ▲网友总结的康师傅的各种口味 餐饮市场同样如此,产品才是王道,因为餐企所有经营成本最终要用产品分摊。不研发就落后。 2.营销手段革新 当年康师傅能在全国火起来,跟舍得砸钱打广告有关。 如今消费升级,营销手段已经悄然转变。 聊一款韩国的泡面,这款泡面由韩国三养出品,名叫“火鸡面”。 ▲泡面界的网红产品:火鸡面 这款泡面之所以很火,是因为网上有评论,说这款泡面吃起来最辣。 于是很多做视频直播的年轻人,就直播挑战吃“火鸡面”。如今,许多年轻人对这款面的口碑很高。 虽然不清楚这款“网红”产品的爆红,是否是三养主动进行的营销,还是粉丝自发的行为。 但足够给传统品牌启发:营销手段已经发生转变,必须抓准年轻人的心。 为此,餐企需要时刻了解新的营销平台与手段,就是为了跟年轻人打到一块。 3.文化IP打造 消费升级,同样要注重打造IP。 事实上,统一企业曾在中国大陆推出了“小浣熊干脆面”,便借助IP发力获得成功: 通过“水浒传108将”,以卡片的形式植入了消费者内心,对80后造成了深刻的影响。 ▲小浣熊方便面,也是一个成功的IP 观察国外的泡面品牌,随时都在注入泡面的文化属性: 韩剧里,方便面出现频率丝毫不亚于男女主角。 为了宣传泡面文化,日本池田市更是设立了方便面博物馆。 ▲日本的方便面博物馆 日清曾在1993年,为UFO炒面拍摄了一系列脑洞很大的广告片《UFO炒面超人》,在电视上轮番播放。 主角是一位穿着红黄配色紧身服的“炒面超人”,头顶一盆UFO炒面,没事就骑着一个炒面形状的小车四处巡逻,守护地球和平。 如今,日清依旧在更新这套动画(已经讲到“炒面超人”54岁了!)。 “炒面超人”经过日清23年的打造,早已成为日本的一个IP。日本小孩子们都喜欢模仿,里面的那些招式:“酱汁光线”“天妇罗渣炸弹”等等。 ▲日清为产品,打造的IP剧集 这就是IP的力量,UFO炒面这个产品不再生产,日清依旧能靠这个IP赚钱。 结语 不是顾客不吃泡面了,而是你没有给顾客爱你的理由。 泡面在国内的颓唐,是国内消费升级的一个缩影。 泡面之殇,餐企更要引以为戒。 |